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由土壤胶结成粒状或小团块状,大体成球形。这种结构在表土中出现,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是肥沃土壤的结构形态,其具有水稳性、力稳性和多孔性。其直径一般在10~0.25mm之间,<0.25mm的团粒成为微团聚体。
关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目前有俩种研究结论:Elliott认为土壤大团聚体首先形成,小团聚体再形成于大团聚体内部的有机质颗粒周围;或者有机质分解,大团聚体破碎后直接形成小团聚体。Tisdall和Lades则认为大团聚体是微团聚体形成后在根系和菌丝的缠绕作用下形成的。二者的相同点在于,土壤颗粒的团聚时生命和非生命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有机无机复合体是团聚体形成的基础。大团聚体是在松结合态有机物质与多糖的参与下形成的,微团聚体则主要受尽结合太有机物质和粘粒的影响。当土壤中无机胶体较多时,有机物质的作用主要是改善土壤结构,形成〉5mm的水稳性大团聚体;无机胶体则主要形成1~5mm粒径较小的团聚体。
团聚体的稳定性是指团聚体抵抗外力作用或外部环境变化而保持原有形态的能力,包括水稳定性、化学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和生物稳定性。水分是导致团聚体破碎的主要因素,因此,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绝大多数是指水稳定性团聚体。关于大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目前没有统一的定论,有研究认为有机质的含量是大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也有研究表明大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在于其颗粒组成和有机质的化学特性及不同矿物颗粒的排列情况。而对于微团聚体来说,其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其中的菌丝长度,具有较强的抵抗机械破坏和保护有机质的能力。
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土地利用方式,有很多研究都表明土壤耕作会一定程度破坏团聚体结构,退耕还林的土壤因为大大减少了认为扰动,而在5到10年间土壤团聚体的量会有显著的增加。其次是土壤微生物:细菌产生的多聚物可以吸附土壤颗粒;通过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的真菌丝可以胶结土壤颗粒;微生物群落间或微生物与植物根系间相互作用,使土壤团聚体变得稳定。
土壤团聚体的研究在国内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关于团聚体形成、演变等机理的研究结论几乎都来自国外。而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的基本形成单位,其研究价值和意义都是举足轻重的。